《龙云镇怪谈:夜半灯笼引魂归》

龙云镇藏在西南群山的褶皱里,青石板路蜿蜒如蛇,雾气终年不散。镇上的老人说,这里的每一缕风都带着旧魂的絮语,尤其是农历七月,当血红的灯笼挂上檐角时,活人与亡者的界限便薄如窗纸。《龙云镇怪谈:夜半灯笼引魂归》

十年前,货郎赵三在子夜路过镇西的枯柳巷,忽见一盏无风自摇的白灯笼浮在半空,灯笼上墨迹淋漓,竟是他死去多年的母亲小名。次日清晨,人们发现他蜷缩在祠堂供桌下,十指抓地鲜血淋漓,嘴里反复念叨:“她让我替她穿针……”而供桌上那件未完工的寿衣,针脚赫然是赵三的手艺。《龙云镇怪谈:夜半灯笼引魂归》-龙云镇怪谈

更诡谲的是龙云客栈的天字号房。每逢雨夜,账本上总会多出一笔“胭脂钱”,可住客皆是独行男子。掌柜李三刀曾壮着胆子蹲守,却听见梁上传来女子轻笑,翌日房内桌椅尽数覆满青丝,镜面上用血画着半张未点唇的嘴。如今那房门常年贴满符咒,但镇上的剃头匠赌咒发誓,每月初七仍能听见里面传出梳头声。龙云镇怪谈

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镇北古井。井水甘甜,但打水人若俯身超过三息,必会瞧见井底浮出一张与自己一模一样的脸——只是那张脸在笑。八十岁的陈婆子说,那是“影替”在找替身,当年她丈夫就是看了井影后性情大变,最终在同一个夜里,与十里外暴毙的货郎互换了脸皮。

如今龙云镇年轻人大半逃离,只剩老人们守着禁忌过活。你若在黄昏时推开任何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,都可能对上三根敬鬼的线香,而香灰里埋着的,或许是半枚民国年间的铜钱,又或许是一节婴孩的指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