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冯志远:扎根西部的教育燃灯者”
在宁夏西海固的贫瘠土地上,冯志远的名字如同一盏不灭的灯,照亮了无数农村孩子的求学之路。这位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,用半生坚守诠释了“教师”二字的重量。
1958年,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,从繁华的上海奔赴宁夏中宁县关帝中学任教。面对黄沙漫天的环境和简陋的校舍,他未曾退缩。没有教材,他熬夜手刻蜡纸油印;学生基础薄弱,他自创“分层教学法”,从最基础的拼音开始补课。在视力逐渐丧失的岁月里,他凭借记忆坚持授课,直到双目失明仍由学生搀扶着走上讲台。
冯志远的课堂从不局限于知识。他带学生观察星斗讲述天文,用口琴吹奏《黄河颂》激发家国情怀,甚至用微薄工资接济贫困学生。他说:“这里的孩子需要光,我愿做那根火柴。”
2005年,冯志远病重离讲台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,他的故事被拍成电影《冯志远》。但比荣誉更动人的,是他培养的2000余名学生中,许多人选择回到西部,延续老师的教育火种。
2020年,冯志远在银川逝世,遗物仅剩一箱教案和泛黄的毕业照。这位“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”用62年诠释了陶行知的话: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。”今天,在宁夏的乡村学校,仍有老教师指着斑驳的黑板说:“看,这是冯老师当年写字的地方。”——那痕迹,早已刻进土地的记忆里。